“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什么意思?_天天快资讯

2023-02-01 18:24:11  来源:群学书院

本文节选自新近出版的《〈道德经〉智慧100讲》。


(资料图片)

寥寥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蕴含着无穷的生命智慧,但也因它的简洁,引发了后世读者的诸多迷思。

《道德经》究竟说了什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呢?

针对于此,著名哲学家刘笑敢教授在本书中通过八大主题,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妙语整合为融贯的道家思想体系,详解《道德经》的核心关键词:道、自然、无为、正反……更有老子治国理政的独特命题和以及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68项专题解读,32篇答疑解惑, 为读者扫清《道德经》的阅读迷障,深入浅出地传授老子的独特智慧。

本书作者刘笑敢,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创刊主编,现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 | 刘笑敢

来源 | 密涅瓦Minerva微信公号

老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通行本的文句。通行本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是,除了通行本,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考古出土的两种竹简本和两种帛书本,最早的郭店竹简本应该抄写于公元前 278 年,即战国中期以前。马王堆两种帛书本以及稍晚的北大竹书本大约抄写于汉初,公元前 2 世纪以前,我们在这笼统称之为“古本”。和通行本不同的是,古本《道德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在古本中,“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不是全书的第一章。

那么,这种顺序重要吗?有人觉得很重要,比如美国著名教授安乐哲(Roger Ames)早就写过文章,说按照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说明老子更重视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而不是形而上的道的问题。这种观点假设作者对全文全书有周到的安排布局,然而《道德经》原书分章排序并不是作者按照特定思路一章一章排下来的,后人也有所改编。它的章节编排没有十分明显的内容和逻辑上的顺序。

但是,我们绝不是说《道德经》是杂乱无章、随意拼凑出来的。它虽然没有严格编排的顺序,但是它的思想却是前后融贯的。这一点很重要,包括《论语》这样的书,你不能一篇一篇、一章一章地分析它前后的逻辑关系,但是却能在似乎杂乱的编排中梳理出前后融贯的儒家思想。

那么,如果“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并不是《道德经》的开篇,它还重要吗?当然。这句话里所说的第一个“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或者说是总根源,总根据。

那“可道”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可道”的道是言说的意思,相当于“娓娓道来”的道。“道可道,非常道”,通常的解释就是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这样讲来,后面的“非常道”就是对前面的“道可道”的那个道的某种程度的贬低或否定,意思是,凡是说出来的都不是永恒的道。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问题是,这样的解释真的正确吗?这是老子思想的“本义”吗?如果“常道”不可言说,那么《道德经》中讲的道难道都不是“常道”吗?其实,《道德经》所重视、强调的显然正是那个难以言说的“常道”或永恒之道,而《道德经》最重要的理论根基就在于对“常道”或永恒之道的阐发。如果“常道”完全不可言说,那么老子为什么还要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如果说常道不可言说,说出来的就不是常道,那老子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照《道德经》的古本来理解通行本。

先来看通行本。通行本前两句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句句式与第一句一样,这两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之名。正如“非常道”对“道可道”有否定的意思,可名之名不是常名,对可名之名也有否定的意思。

但是帛书本和通行本的字句不同。帛书本原文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里的恒在通行本里换成了“常”,这是为了避免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意思应该没有区别。有人强调“常”与“恒”的意义不同,这对探求老子原意没有什么帮助。

除此之外,帛书本和通行本的关键性区别在于,帛书本每句都多了两个虚词“也”。严格地说,应该是通行本删去了古本中的虚词,这是从古本到今本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虚词越来越少。

那么虚词重要吗?在这里很重要。大家应该知道,“也”字在古汉语中经常是表达判断的,比如《论语》中说“起予者,商也”。就是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卜商啊。显然,这里“道,可道也”,“名,可名也”,两个“也”字就是明确的判断词。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说,道是可以言说的、名是可以用来命名的,按照古本,原文对“道之可道”的意思是有相当程度肯定的。

那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读懂这句话后面的两句。通行本是这么写的: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好像在说无名早于有名,天地之始早于万物之母。著名道家学者陈鼓应认为这是说,道从无形无物中生发出有形的万物。但是,如果我们去读古本,就会发现这两句没有从天地到万物的意思,因为在古本中,这两句话是这么说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你看,无名、有名都是在讲万物的初始,而不是一个讲天地,一个讲万物。这里始和母都是原初的意思,没有先后区别。那么,这里会不会是古本抄错了呢?不大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个帛书本,还有后来北大收藏的竹书本都是这样写的,不可能都抄错了。所以,根据古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名是万物之初的一个特点,有名也是万物之初的特点。

那什么是“无名”,什么是“有名”呢?

无名就是无法认知的意思,有名就是可以认知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认为,万物之初既有可以认知言说的一面,也有不可认知言说的一面。这一章的重点不是讲道生成万物的过程。

到了这里,我们再来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意思,就应该有所不同了,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这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这是在讲道既可以言说、又不可以言说的特点。不可言说就是不可认识,也就是“无名”;可以言说就是可以认识,也就是“可名”和“有名”。这样全文都是在讲道,也就是宇宙之本根有可以认识理解的一面,又有无法认识理解的一面。

你或许会问,说宇宙的根本的道既有可以认知言说的一面,又有不可认知、不可言说的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看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道德经》的原文和理论。《道德经》的很多地方都在讲“道”有什么特点,如“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乃道,道乃久”,这都是承认道有可以认识、可以言说的一面,事实上,老子自己就在讲道如何如何。同时,老子又强调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道”,他说道“绳绳不可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说:道绵绵不绝,无法命名,所以叫没有形状的形状,并非任何事物之象的象。这又是说道有不可命名言说,无法描述的一面。对道的特性的这两个方面,老子有清醒明确的认知,他在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模糊不清,其中好像有什么形状或东西。幽幽渺渺,其中有精微之物,真实而可信。这里说的“惟恍惟惚。惚兮恍兮……窈兮冥兮”都是形容道无法认知、描述的一面,而“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是在肯定道确实存在可以认知的一面。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来源和根据有非常精当的认识和推测。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或世界必定有一个起源,万物纷纷纭纭,多样而不混乱,必定有一个原因,这根源和原因到底是什么,老子承认自己并不真知,但他确信应该有这样一个本根在维系这个大千世界。道只是这个根源或原因的表字或符号,老子并没有断定它就是什么,又推测了它的一些特点,这是相当睿智和理性的。基督教认为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有一个确定的起源,但这很难说服其他宗教文化传统接受;佛教强调宇宙万物四大皆空,根本否定了世界的真实存在,这对不信佛的人来说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世界有五种力量相互作用,但没有说明金木水火土是哪里来的,古希腊认为宇宙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构成,但没有说明这四种具体的元素如何构成千姿百态的万物。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则独树一帜,道只是宇宙起源和根据的一个符号,为多种可能性留下了解释和发展的空间,似乎更理性,更周全。同时,老子关于道的描述,既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又看到了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这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三,老子关于道的理论和现代科学也有相通之处。目前,天体物理学的理论主流是宇宙大爆炸理论(big bang),按照大爆炸理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宇宙是在多少亿光年以前由某一个无法确知的奇点开始扩散生成的,这个奇点是理论的推测和假设,并非一个确切的存在。这和老子的理论是否相关呢?在我看来,这两者是相当一致的。大爆炸理论假定宇宙有一个奇点的说法大体符合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论。当然,我们也不必过高吹捧老子或《道德经》。但老子在自然科学诞生之前就有了和现代科学理论相容的设想或猜测,毕竟是了不起的见解。而且,我们至今仍然是一方面观测、推断宇宙的起源,一方面承认并没有一致的最终的结果。这和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起源,又承认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它是什么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THE END